出国要到一个新的国家、城市,要融入新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里,自己大概会很不适
但是我从小又是个蛮有想象力的小孩,总会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我初二的时候,我陪我的一个朋友来汉艺上试听课,然后我就突然发现:原来我头脑里的那些看似不着边际的想法,是可以付诸于现实的。那会就觉得,“诶呦,这太有意思了,我也能干呀开云app官方网站!”——简直称得上是和汉艺相见恨晚了。
正巧那个时候我又对体育方面的篮球、橄榄球等运动很感兴趣。篮球其实还好,但是橄榄球这类运动在国内就很少了;再加上我想学的工业设计在欧美一些国家也有着非常成熟开云app官方网站、优秀的学习体系,所以我就想,出国去学到别人的东西,然后再带回来,不也挺好的吗?这么一想,那些不适应文化环境等等的顾虑,似乎也不在我担心的范围之内了。
当时有了出国读本科的想法以后,我也和家里人沟通了一下,大家就都还蛮支持我的,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其实我姥爷年轻时也曾经出国去日本工作过一段时间,学的是装配式建筑(就是一种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的方式),当时他去日本也就是想把在那个年代先进一些的技术或者方法带回国内来,做我们自己的东西。
所以现在想想,可能我最终能够下定决心去国外学习一些东西,多少是受到了一些家里长辈的影响。(而且我读完本科以后,还想再读个研再回国夏令营,那会儿我就是我们家里学历最高的研究生啦
我刚来汉艺是初三毕业那年的暑假,正好赶上那会儿的夏令营报名。我那段时间刚从一次打球带来的脚腕的伤病中走出来。然后就算是有感而发吧,我就以“伤后康复”为出发点做了一个设计,以帮助伤者更好地恢复自己的身体机能。当时和老师讨论以后选择了运用“磁力”来按摩肌肉,最后产出的结果我还挺满意的,也给到了我很多做设计的信心。
所以在今年冬令营开营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啦。虽然我只来了汉艺短短半年,但是通过这次冬令营项目的产出,我们小组在米兰设计周的比赛中获得了北京分赛区二等奖和国赛区一等奖的好成绩。
这次的冬令营主题是红点奖。那会儿我们小组一共是五个人,大家都想做一些独特的东西,但是在比较常规的赛道上我们想了一天也没想出来怎么创新,后来我们决定转换思路,然后就找到了一个比较冷门的赛道:玩具。
当时我们的设想是做一个立体的迷宫式魔方。是我们组里的一个姐姐提出的这个点子,然后大家都觉得蛮不错的,就找到当时带我们的赵老师和何老师二位老师聊了一下,老师们也觉得可行。我们一合计:“那就做吧!”于是上午决定主题,下午我们就去国贸买魔方了。
然后我们就为了做调研买了很多形状各异的立体魔方,又废了好大力气拆解开去看它里面的结构。同时这个项目的前期调研也需要大量的数据,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的玩具尺寸是不一样的,刚好我们这个魔方的设定游戏年龄是16岁,当时我是15岁,正好可以接触到这个年龄段的适用者们。我就找了很多我的同学和朋友,对他们进行采访,然后熬夜做完了调研部分的工作——那天是我第一次熬夜到那么晚。
冬令营的时长是两周,因为我们小组的分工合作都很明确,所以在确定了主题以后,我们完成项目的过程出奇的顺利。在这个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我们组员之间的分工也不相同。
当时我们组有个大哥,是从甘肃过来专门参加冬令营的(真的很辛苦了)。那会儿我在汉艺旁边和这个大哥在一起租房,那两周每天晚上他都会做建模做到三四点钟……我平时不太熬夜,一般撑不住的时候就睡了,但是这个大哥还会自己做到很晚。就是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大家都很努力,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也都非常认真。
我是我们冬令营小组里年纪最小的组员。刚开始进组的时候和大家还不熟悉,我会很担心自己会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拖了大家的后腿(毕竟我的能力和经验都比其他人少很多)。但是实际相处下来体验还是蛮好的,因为大家不仅能力很强,还都是很包容、非常nice的人。
包括在整个项目产出的过程中,赵老师和何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一方面他们会就很多单靠我们的经验很难确定的事情提出参考意见,比如魔方颜色的设计、具体细节的设计等等;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对我们的进度和项目的内容时不时跟进检查,让我们的项目得以稳步推进。可以说最后这个项目能按时保质完成,小组的大家和二位老师都功不可没。
后来冬令营结束没几天,我就因为打球受伤住院了,当我收到米兰设计周比赛的消息时,我正准备第二天进手术室……当时我就决定要和小组一起参赛了,之后“抽空做了个手术”,在做完手术的当天晚上,我们小组就开始筹备提交申请和准备相关的各种材料了。
最后比赛的结果大家也知道啦,我们的项目获得了北京分赛区二等奖和国赛区一等奖。对当时本来想参加一下试试看的我们来说算是意外之喜,也是对大家这段时间的付出与努力的最好回报。
我这个人的爱好其实还蛮广泛的,也很喜欢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可能很多事情不是谁要求我去做,或者我觉得“应该去做”才会做,而是我“想要去做”,就会出发。
就像我虽然之前学了很多年的小号,也考满了级别,进了学校乐团,做过很多场演出……但是我留学的时候还是不想把音乐当做一个水到渠成的方向,而是一个跳板。而且相比古典乐,我更喜欢一些相对新潮的音乐(比如说唱),这也算是我在音乐层面上对新事物的一点小小的尝试吧。
其实不止是音乐这一方面,我过去的很多经历都印证了“多实践”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多打开思路做一些尝试是比在那里闷头苦干要好很多的。
比如说之前我学历史的时候,其实不算特别爱翻历史课本的学生,但是我平时会喜欢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也会去逛各个地方的历史博物馆,在这个过程中,我就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见证这些朝代的历史,也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它们承载的故事。很多东西比起去背,去理解更为重要。
然后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会告诉自己:不要只想着和大家都一样就好,要有自己的想法。从换专业方向到准备出国,我都在努力践行着这一点,我也始终觉得“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努力去做”的结果往往会更nice。
最后,一个切身经验:大家一定要保重身体!要尽量保持安全地去运动(不要像我……这次打篮球受伤已经在家躺了三个月了
如果有更多艺术留学,或者考研、保研、申博、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相关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康石石老师: